厂商的逻辑大概是“别的游戏花钱买虚拟卡,我这里花钱买卡,不仅是虚拟的,还有相同实体版本的收藏。就算是礼物,也不是良心发现。”我不会用“宝可梦TCG”或者NBA球星卡的产品设计(自从去年科比去世后,这个东西很可能成为抄鞋潮的潮流,当然实际情况比我描述的要复杂得多)和相关二级市场去套用“百分之一”这样的新领,更何况人们大概也不想混这个破圈子,而是为了在游戏里给玩家推荐卡,不惜代价。
而那些花钱买卡的人,如果不把这些卡当成“顺便的礼物”,而是有更多的想法,消费预期的差距恐怕会更令人失望。
而且,既然厂商把买卡当成游戏的一部分,我应该可以把卡的质量算到最后的分数里。审美和个人有关,《百分之一》邀请了行业抽卡,所以把全龄书上的图片印成小卡片“好看”与否并不重要,但从卡片边框、材质(各种折射印刷、异形切割)等行业标准来看,也是邮费比较。
还不如干脆把抽卡这件事当回事,取消游戏里养龙之类的东西,直接开网店以盲盒的形式买卡。普卡特卡的限量卡全面铺开,让玩家在任何游戏中都可以有自己画的东西,在《游戏王》和《影之诗》中做自己想做却没做的事,快进到“这款手游让玩家感觉像个二次元阿米伯”。